中化集團的前身中國進口公司是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而成立的新中國第一家國營對外貿易公司,1950年3月10日成立,首任經理盧緒章。

        之後,為衝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的“封鎖禁運”,打通同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渠道,中央人民政府貿易部決定組建一個專門負責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的外貿公司,開始醞釀組籌中國進出口公司。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下,1951年3月1日,中國進出口公司成立。對公司的工作方向,周恩來總理作了重要指示:“要重視在西方國家和亞非國家中尋找‘突破口’,爭取從這些國家進口更多的急需物資。”

        從1951年起,中國進出口公司委托香港華潤公司作總代理,利用香港的有利地位,開展同資本主義國家的貿易,進口了大量國內急需的橡膠、化肥、農膜等物資。

        到1951年6月30日,中國進出口公司共搶運1.6億美元物資、搶購1.4億美元物資,完成了中央下達的搶購搶運任務。

        1952年4月3—12日在莫斯科召開的國際經濟會議,對反“封鎖”“禁運”產生了一定影響。中國代表團成員中國進出口公司盧緒章經理參會期間,同30個國家和地區的100餘位工商人士進行廣泛接觸,並與英、法、西德等11個國家和地區的客戶簽訂了總額達2億多美元的貿易協議和合同。同年夏天,公司在東柏林設立代表處,作為我國對外貿易的窗口,開始逐步建立與西歐國家的貿易關係。

        我國打破“封鎖”“禁運”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米膠協定”的簽署和執行。橡膠是聯合國巴黎統籌委員會公布的對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禁運的重要戰略物資。1952年12月18日,中國與斯裏蘭卡(舊稱錫蘭)政府簽訂第一個《中國與錫蘭關於橡膠和大米的五年貿易協定》(俗稱《米膠協議》),即我國每年以27萬噸大米換取錫蘭5萬噸橡膠。這是新中國同非社會主義國家第一筆重大易貨貿易協定。該協定從1952年執行到1982年,長達30年。其中,橡膠的進口便由中國進出口公司具體負責。《米膠協定》的執行不僅為我國換得了急需的橡膠,支援了抗美援朝,同時也為打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禁運發揮了積極作用。

        1955年,中國進出口公司開始同時經營對蘇聯、東歐的進出口業務,轉入了“蘇、新、資合一,進、出口兼營”的軌道,業務從此麵向整個世界。並且,隨著國家各外貿公司專業化分工的完成,成為專營石油、化工、醫藥的專業進出口公司。到1957年,公司與日本、印尼等40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家客戶建立了進出口貿易關係,出口金額增加到6000萬美元,出口品種增加到30多個。七年內共進口原油162萬噸、各種石油產品700萬噸、天然橡膠60萬噸。不僅彌補了新中國經濟建設對能源和原材料的進口需求,也開辟了國際石油和化工品的進口渠道,為成為石油、化工貿易的專業公司打下了基礎。

        友情鏈接